新闻中心News

公司新闻
行业新闻
小贴士 || 润滑剂的种类与选用原则
2023/9/5

  以PVC为例,其所用润滑剂的分类如下:


1、按润滑剂的结构分类


   可以分成饱和烃和卤代烃类、脂肪酸类、脂肪酸酯类、脂肪族酰胺类、金属皂类、脂肪醇类和多元醇类等。


(1)饱和烃类。按其极性大小可分为:非极性烃如聚乙烯蜡和聚丙烯蜡等,极性烃和氯化石蜡和氧化聚乙烯蜡等。按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可分为:液体石蜡(C16-C21),固体石蜡(C26-C32),微晶石蜡(C32-C70)和低分子聚乙烯蜡(相对分子质量1000-10000),主要用于PVC外润滑。


(2)金属皂类。金属皂类既是不错的热稳定剂,又是一种润滑剂。作为润滑剂的金属皂类兼有兼有内、外润滑作用,不同种类的侧重略有不同。常用金属皂类润滑剂的品种及加入量为:Cast:0.2-1.5份,Znst:0.15份,Bast:0.2-1.0份。


(3)脂肪族酰胺类。包括单脂肪族酰胺和双脂肪族酰胺两大类,单脂肪族酰胺呈内润滑作用,主要品种有硬脂酸酰胺、芥酸酰胺和蓖麻油酰胺等;双脂肪族酰胺呈外润滑作用,主要品种有N,N'-亚乙基双硬脂酰胺和N,N'-亚乙基双蓖麻醇酸酰胺等。


(4)脂肪醇类。主要包括硬脂醇、硬脂酸脂。硬脂酸脂简称PETS,属于耐高温润滑剂,在高温下具有不错的热稳定性和低挥发性,不错的脱模和流动性能,对部分结晶的塑料有极好的成核作用,可用于透明产品。推荐用于PC(聚碳酸酯)、尼龙(PA)、热塑性聚酯(PET、 PBT等)、PPO、PPS及其他的热塑性工程塑料。


    2、按润滑剂的作用分类


    按在树脂的内部或表面作用,可以将润滑剂分为内、外润滑剂,内、外润滑剂的区分标准为其与树脂的相容性大小。内润滑剂与树脂的亲和力大,其作用为降低树脂内分子间的作用力;外润滑剂与树脂的亲和力小,其作用为降低树脂与加工设备之间的黏附力。


    内、外润滑剂的划分是相对的,两者之间并无严格的划分标准。例如,在极性不同的树脂中,内、外润滑剂的作用会发生变化。如对极性树脂如PVC、PA而言,硬脂酸醇、硬质酸酰胺、硬质酸丁脂及硬脂酸单甘油酯等起到内润滑作用,而对PE、PP等非极性树脂,则起外润滑作用。相反,高分子石蜡与极性树脂的相容性差,在PVC中只能做外润滑剂,而在PE、PP等非极性树脂中则为内润滑剂。另外,在不同加工温度下,内、外润滑剂的作用也会发生变化。如硬脂酸和硬脂醇两个润滑剂,在PVC压延成型初期,由于加工温度低,与PVC的相容性差,主要起外润滑作用,当温度升高后,其与PVC树脂的相容性提高,则转变为主要起内润滑作用。


(1)按PVC的加工方法选用


①压延成型。目的为防止粘辊和降低熔体黏度。润滑剂以内、外润滑剂配合使用,以金属皂类为主,并配以硬脂酸。


②挤出、注塑。目的降低黏度、提高流动性、易于脱模。润滑剂以内润滑剂为主,以酯、蜡配合使用。


③模压、层压。以外润滑剂为主,常用蜡类润滑剂。


④搪塑。润滑剂用量少,以内润滑剂为主,并常用液体类。


(2)按PVC制品不同选用


①软制品。因配方中含有大量增塑剂,本身具有一定的润滑性,所以润滑剂用量小。在透明膜配方中,选用金属皂类和液体复合稳定剂,配合硬脂酸。在电缆料配方中,如有填料加入,可选用高熔点蜡。


②硬制品。因增塑剂的加入量小或者没有增塑剂,需加大润滑剂的用量。对无毒透明制品如吹塑瓶、透明片等,常用OP蜡及E蜡等,加入量为0.3~0.5份。对不透明制品如板材、管材等,常用金属皇类、石蜡、硬脂酸并用,其中金属皂为1~2份、石蜡和硬脂酸为0.3~0.5份。


(3)按PVC中混树脂品种的选用


对于混其他树脂的PVC配方,所用润滑剂与纯PVC配方不同,具体如下:


在PVC中加入ABS、CPE、ACR、MBS等抗冲击改性剂的配方,由于共混树脂与润滑剂的相容性大,应增加其加入量。


为改善PVC制品的光泽,常加入氯乙烯-乙酸乙烯酯共聚物,也需要增加润滑剂的加入量。


(4) 不同润滑剂的并用


在一个具体PVC加工配方中,一般不单用一种润滑剂,而是内、外润滑剂兼用,并且内、外润滑剂也选用几个品种复合使用。


(5) 润滑剂与其他助剂的关系


①与稳定剂的关系。PVC配方中加入的稳定剂大都具有一定的润滑性,不同热稳定剂的润滑性大小为金属皂类>液体金属复合皂类>稀土类>有机锑类>铅盐类>月桂酸锡>马来酸锡≈硫醇锡,因此对于PVC配方中加入润滑性好的热稳定剂,可适当减少润滑剂的用量。


②加工助剂大都兼有外润滑功能,可适当减少润滑剂的用量。


③无机填料配方中含有大量非润滑填料时,应增加内外润滑剂的用量。



Copyright © 2015-2023 天博综合app(中国)有限公司,All Rights Reserved. 沪ICP备10036220号 沪(普)应急管危经许【2022】200628